歌单介绍
“上帝宠爱欧洲,他的吻落在了法国。” “听他们的音乐,总是让人忍不住要微笑。仿佛是一场浪漫灵动的仲夏夜之梦......” 法国人常说“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生活是粉色的,如玫瑰,芳香馥郁,美丽动人。浪漫主义的音乐正是秉承了法国人的浪漫天性。” 法国以浪漫风情着称于世,置身巴黎,会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怡然自得的文化气息。法国的宗教气氛;法国的绘画、雕塑、音乐和建筑;法国的哲学、文学和美学;法国的葡萄酒、香水和时装;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无一不是它丰富而充满魅力的文化精髓。 醉人的巴黎,迷人的蔚蓝海岸,芬芳的普罗旺斯,幽静的古堡,绚丽的热气球,精美的法式大餐……这一切都令人神往。France成了Romantic的代名词,法国人的浪漫无处不在。在街上走着,随时就能见到拥吻的情侣,他们那种旁若无人的忘我情怀有时只会引人羡慕;而那一对对白发苍苍还挽着手臂的老夫妻,更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浪漫。   这种情调弥漫在大街小巷的咖啡馆、餐馆以及各式各样的品牌店里。而最完美诠释法国风情的地方,莫过于香榭丽舍大街。在这条仅1.8公里长的大道上,人们能随时感受到它的历史文化积淀:协和**上的方尖碑、星形**上的凯旋门,多少关于征服与被征服、光荣与屈辱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法兰西,既古典又现代的国家,在每个角落里都暗涌着浪漫的激情。徜徉其间,欣赏着风格各异的建筑、如梦如幻的生活,时而会为她的辉煌感动。时而会为她的静雅沉思。当法兰西的神秘帷幕豁然拉开,她演奏出的动感旋律足以令每一位旅人久久沉醉。   徐志摩曾发出感叹:“到过巴黎的一定不会再稀罕天堂。”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在小说《重返巴比伦》中把巴黎叫做“巴比伦”——一个只有奢华与享乐的梦想之都。也许没人能说清巴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城市,但每个人都确信他们在巴黎度过的会是此生最难忘的日子。 法国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1813年)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847年)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W•Pater)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 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法国浪漫主义音乐 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这是一片注定要产生巨人和巨作的星空;巴黎,世界的浪漫之都,艺术之都,比才、乔治·桑、拍辽兹…… 世界的目光因这些闪光的名字而在这里凝聚;为艺术,他们苦心孤诣,殚思竭虑,为友情,他们敝开胸怀,惺惺相惜;他们承载着历史,创造着历史,卓越的才能和博大的情怀,使他们永远站在了世界之巅…… 在法国,浪漫主义的繁荣更多体现在多位作曲家身上,其中比才(1838-1875)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歌剧《卡门》尽管因表现了普通人的爱恨与欲望,内容极为接近现实,在当时惹来极大的争议,然而随后却大受欢迎,常演不衰。剧中的《爱情是一只不羁的小鸟》(哈巴涅拉)和《花之歌》以及《斗牛士之歌》,几乎成为了比才的招牌唱段。而他的另一部歌剧《采珠人》和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则以抒情性见长。 在同时代作曲家中,德里布(1836-1891)的两部芭蕾《希尔维娅》和《葛培丽娅》,继承了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芭蕾传统;拉洛(1832-1892)为小提琴与乐队的《西班牙交响曲》,有着激情奔放的异国情调;圣桑(1835-1921)的音乐以晶莹剔透的美感而著称,交响诗《死之舞》、《管风琴交响曲》和歌剧《参孙与达丽拉》最能代表其个性。 稍后出现的马斯奈(1842-1912),创作了歌剧名篇《维特》,人们所熟悉的《冥想曲》出自歌剧《黛依斯》。现已公认为法国最杰出作曲家之一的弗莱(1845-1924),其音乐细腻而富于感染力,作有《安魂曲》和包括十三首《船歌》在内的大量钢琴作品和室内乐。丹第(1851-1931)和杜卡(1865-1935),分别以《法国山歌交响曲》和《魔法师弟子》,为法国晚期浪漫主义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法国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Louls) Hector Berlioz (路易)埃克托尔·柏辽兹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HectorLouisBerlioz,1803年12月11日—1869年3月8日),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柯特·圣·安得烈,法国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幻想交响曲》、《葬礼与凯旋交响曲》等。《幻想交响曲》是李斯特,柴可夫斯基,马勒,里夏德·施特劳斯等浪漫主义作曲家的标题交响曲和交响诗的榜样,被认为是确立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最重要的作品。 埃克托尔·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幻想交响曲   Berlioz - Symphonie Fantastique    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不仅是柏辽兹个人的代表作, 更是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交响乐作品。《幻想交响曲》极富独创性,特别是在音乐中直接引入了标题意义。本曲问世之后, 一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柏辽兹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其带有病态的梦想和燃烧着的热情,使他摆脱了形式上受约束的古典交响曲,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不像门德尔松那样引用客观的标题,而是大胆地使音乐成为标题的附属品,并在这一交响曲中构成了自传式的内容。 全曲在结构、和声与旋律方面都存在着大胆的创新,由此开创了自由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作品的副标题为"一位艺术家生活中的一段插曲",于1830年在巴黎音乐学院首演。在本曲的曲首,有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其大意如下:"一位带有病态、神经衰弱、 想象力丰富而尖锐的年轻艺术家,因为失恋而服下鸦片自杀,但因服用量过少而未能致死,在昏迷中他梦见一连串离奇荒诞的事物。"在本交响曲中, 这位青年艺术家所爱恋的女性是以一个固定的旋律呈现出来的。本曲在艺术手法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固定乐思"(或"固定观念")的连用。为了艺术表现上的需要,作曲家频繁使用了畸形、变通的手法。    Maurice Ravel莫里斯·拉威尔 继德彪西的印象派作曲家的代表首先是莫利斯·拉威尔,他生于近西班牙的农村,生后不久就移居巴黎,并在那里过了一生。他生于1875年,殁于1937年。在声音色彩的使用方法上,他全面地继承了德彪西的遗产,在钢琴曲和一部分管弦乐曲中,有时和德彪西的作品相似得几乎达到不可分辨的程度。然而德彪西的表现手法常常是暗示的,与此相反,拉威尔的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明快、正面的因素,一部分钢琴曲表现了回复到库普兰和拉莫的古典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水之嬉戏》、由五首小曲组成的《镜子》、由三首小曲组成的《加斯帕尔之夜》和组曲《库普兰的坟墓》等钢琴曲。这些作品都是模仿德彪西的手法,管弦乐曲《包莱罗》已成为了世界性的通俗乐曲。 拉威尔的钢琴曲中,最广为人知的恐怕是小奏鸣曲,他应某杂志的悬赏写出了这一乐曲,但因此规定长出几小节而落选,拉威尔后来为此曲加写了第二、第三乐章,于1905年出版,这是被用作教材的小奏鸣曲形式首次登上演奏会舞台的最初的艺术作品。 Gabriel Fauré 加布里埃尔·福莱 加布里埃尔•于尔班•佛瑞(Gabriel Urbain Fauré,1845年5月12日-1924年11月4日),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钢琴家以及音乐教育家。佛瑞前承圣桑,后继者则有拉威尔与德彪西;早期与圣桑一同为法国国民乐派奠基,后期在巴黎音乐学院任内力行改革,提拔后进,对于法国近代音乐发展起了轴承的作用。佛瑞的音乐作品以声乐与室内乐闻名,在和声与旋律的语法上也影响了他的后辈。 GeorgesBizet, 乔治·比才 乔治·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其它作品还有歌剧《唐普罗科皮奥》 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夏尔·卡米尔·圣-桑 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 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 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 、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Jules Massenet 儒勒·马斯奈 法国作曲家朱尔·埃米尔·马斯奈在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靠近圣艾蒂安的一个高级工程师家庭,小马斯奈的音乐天赋在童年就已显露,他随继母学习练琴,11岁时便被送进巴黎音乐学院。1863年毕业时,以一首大合唱获得罗马大奖,从而得以到意大利进修三年。1886年马斯奈回巴黎后,便致力于探索自己的道路:他写作歌剧和管弦乐组曲等,但多少能够显示他的个性的只是一些声乐作品--这些作品带有舒曼影响的明显印迹,同时也隐约可见作者自己的抒情宣叙性的声乐风格。马斯奈致力于戏剧音乐的创作,代表作有《巴赞的唐恺撒》、《艾林尼》、神剧《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夏娃》等。70和80年代,马斯奈达到了他的创作的最辉煌和最有成果的时期,写出了包括长期流行不衰的《曼侬》(1884年)和《维特》(1886年)在内的几十部歌剧。 Léo Delibes 莱奥·德利布 克莱芒·菲利贝·莱奥·德利布(法语:Clément Philibert Léo Delibes,1836年2月21日-1891年1月16日),法国歌剧、芭蕾舞剧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管风琴家。 德利布最著名的作品都是和舞台剧有关,他先后共完成了超过20出的歌剧和轻歌剧和三出芭蕾舞剧,他亦有创作艺术歌曲等作品,但室乐、管弦乐作品则近乎欠奉。当中以芭蕾舞剧《葛蓓莉娅》和《西尔维亚》,歌剧《拉克美》(Lakme)为他的代表作,其中的歌曲 Flower duet随着20世纪后期英国航空的广告歌而广为人知 。 Dan first 丹第 丹第是一位交响乐作曲家,他在1886年写出的《法国山歌》交响曲,是他的最受欢迎的杰作之一。 丹第在法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并不限于创作.1871年弗兰克等人在法国创立的民族音乐协会,使法国音乐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丹第就是这个协会最初的成员之一.他担任协会的秘书十多年,1890年当弗兰克去世后,还继任协会主席.1896年,丹第同博尔德和吉尔芒(A.Guilmant,1837-1911)联合创办巴黎的第二所高等音乐学校---歌唱学校.丹第领导这所学校先后达三十多年之久,他在教学方面的活动,结晶为同塞里约(A.Serieyx,1865-1949)合著的《作曲教程》一书.歌唱学校的许多著名作曲家,为二十世纪法国音乐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有鲁塞尔、塞弗拉克(D.deSeverac,1873-1921)和萨蒂等。 Paul Dukas 保罗·杜卡 保罗·杜卡 Paul Dukas,法国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1865年10月1日生于巴黎;1935年5月17日卒于巴黎。法国作曲家。1882年,杜卡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88年毕业时以一部大合唱获得罗马第二奖。后来在该院任教,还在音乐师范学校教授作曲,同时为多家报纸撰写音乐评论,由于他自我要求严格,著述不多,也很少流传下来。 其音乐早期创作受瓦格纳的影响。 1897年以交响谐谑曲《魔法师的弟子》(L'Apprenti Sorcier)一举成名。最佳作当推三幕歌剧《阿里安娜与蓝胡子》(Ariane et Barbe-Bleu)(巴黎,1907)和德彪西的《佩利亚斯》(Pelleas)一样,取材于梅特林克的喜剧,并且和德彪西一样,发现剧中的寓意和感情深度,并将之浅显明白地表现在音乐中,另作芭蕾舞剧《仙女》(La P'eri)(1912)和钢琴作品《拉莫主题变奏曲》(1903),据说这是出自重要法国作曲家手笔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另有《绛e小调奏鸣曲》(1900)。 Albert Charles Paul Marie Roussel 阿尔伯特·夏尔·保罗·玛丽·鲁塞尔 在鲁塞尔的作品中,来自丹第和东方音乐的影响占据统治地位,尽管他也曾经对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甚至爵士乐感兴趣。鲁塞尔的作品音响厚重,织体较为复杂,和声具一定的现代性。他的音乐初听并不容易理解,这也许是他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同时代人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主要原因。 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拉威尔、德彪西相比,法国作曲家阿尔伯特•鲁塞尔(1869-1937)如今已经快被人们遗忘了,但是在当时他的确非常风光。 除了创作大量的交响曲、室内乐、器乐曲外,阿尔伯特•鲁塞尔还创作了大约45首艺术歌曲,其中还有一首是采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更多关闭
用音乐触摸法兰西浪漫文化
创建日期:2014-05-29 09:47:26
更新日期:2015-07-11 18:08:25
播放次数:31705
全部播放
1392
分享
手机试听
36首歌曲歌手专辑 时长
1
05:57

德彪西:贝加莫组曲(管弦乐版) - 3. 月光曲

2
06:01

马斯奈-泰伊恩-沉思

3
05:09

马斯奈《清唱剧(圣母)》 – 第4墓 圣母的最后一次睡眠

4
09:56

德彪西《牧神午后》  《牧神午后》系尼金斯基1912年根据马拉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1842-1898)于1876年创作的同名诗歌,以及德彪西1894年作曲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改编而来,表现了一个半人半兽的精灵牧神在对七位芙拉仙女的追逐中性与爱的最初觉醒状态。   尼金斯基当时受美国现代舞先驱伊莎多拉·邓肯影响,从古希腊花瓶及装饰性浮雕中获取灵感﹐把动作设计成平面姿势﹐令舞者在台上以侧面示人。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他要求一同演出的七位女舞者也弯曲手部和膝盖,后脚平踏于前脚跟后,侧着脸部,身体正对观众。他们的舞蹈剔除了当时常见的古典芭蕾动作,而只有简单的走路步伐和轻巧的跳跃。  在德彪西悠长慵懒的“印象”管弦乐中,兰伯特舞团重现了尼金斯基于朦胧中创造的这一田园牧歌式的且潜伏悲剧感的神秘世界。 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 乐曲表现希腊神话中的牧神午后现身,吓跑了沐浴的仙女,牧神怅然又心思飘渺”

5
03:28

马斯奈《纳瓦拉姑娘 - 夜曲》

6
04:17

马斯奈《阿尔萨斯景色》组曲 – 3. 菩提树下 绵延的慢板,降B大调在中提琴与大提琴的序奏中,加入钟声。然后大提琴独奏,单簧管与大提琴的交织。 《阿尔萨斯景色》作于1881年,马斯奈是普法战争时的法国士兵,曾被派驻阿尔萨斯。后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割让给普鲁士,马斯奈回忆往事时,作了这套组曲,其中以优美的手法描写周日做礼拜的和平景象,回避了阴郁与伤感。

7
03:41

查理斯.古诺《小夜曲(Sérénade 法)》 《小夜曲》, 法国作曲家古诺作于1855年。原为独唱曲,根据法国文学家雨果的诗谱成。后被改编为小提琴、单簧管、小号等乐器的独奏曲或合奏曲。  《歌词》 在那迷人的晚上, 你依偎在我胸前歌唱。 你亲切的歌声使我想起欢乐的时光, 我的心禁不住轻轻跳荡。 啊,爱人啊!唱吧,永远歌唱。   当你的嘴唇露出微笑, 爱情的花朵正在开放。 你因幸福而面露羞容, 更使人发出海誓山盟。 啊,爱人啊!笑吧,尽情欢笑。 当你在树荫下安然入睡, 你轻轻的呼吸犹如甜言蜜语。 你那洁白娇嫩的皮肤是如此美丽。 啊, 爱人啊!睡吧,静静安睡。     乐曲采用小快板,6/8拍。先由伴奏奏出模仿曼陀林声响的引子。接着,在轻舟荡漾般的六拍子节奏伴奏下,婉转恬美的主题旋律,犹如黄昏时分掠过湖面的阵阵微风,温和柔顺,充满了纯真的情感。乐曲自始至终贯穿着这一纯洁而崇高的感情,最后在憧憬和希望中结束。”

8
07:15

乔治·比才《F大调小夜曲》

9
02:18

比才-卡门组曲-前奏曲1

10
03:32

乔治·比才《 阿莱城姑娘 》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是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 在音乐中比才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阿莱城姑娘》是比才脍炙人口的作品。1872年夏天,法国沃德维尔剧院经理邀请比才为即将在他的剧院里上演的话剧《阿莱城姑娘》写戏剧配乐,他在很短的时间里为话剧《阿莱城姑娘》写了27段音乐。 同年10月1日,话剧《阿莱城姑娘》上演了,戏剧没有获得成功,可是音乐却受到观众好评。后来这部话剧很少演出,比才就从中选了4段音乐编成管弦乐《阿莱城姑娘组曲》,演出后受到热烈欢迎。这首具有法兰西风格并糅和了西班牙情调的田园诗,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它洋溢着作者心中的梦幻,形式纯朴自由,音调悠扬高雅,像慈母的微笑,像洁白的爱情的结晶,提琴部分的香气在弦线上散发出来,温柔的泪珠滚流着”。

11
03:36

奥芬巴赫 -《霍夫曼的故事》-《爱之夜、五月之夜》 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有一种叫做"贡多拉"的平底狭长的小船,船歌这种形式就起源于贡多拉船工,广泛流行于意大利,十九世纪成为一种人们所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船歌的曲调淳朴流利,优游自在,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描写船的摇曳晃动,非常浪漫抒情.这首歌是奥芬巴赫的浪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第三幕的主题歌《爱之夜、五月之夜》,是按威尼斯船歌的风格和节拍写成的,它赞美了水上城市威尼斯美丽的夜色和爱情的欢乐。 (船歌大意)美的夜啊,爱的夜,陶醉我们的心灵!你比白天更温存,比白天更迷人!光阴一去不复返,它带走亲切柔情,光阴一去不复返,使幸福成为泡影。那微风一阵阵,轻轻吹拂着我们,微风一阵阵,好像甜密的吻,轻轻吻我们,吻我们!啊,吻我们,轻轻吻我们,美的夜啊,爱的夜,陶醉我们的心灵!你比白天更温存,比白天更迷人!啊。。。。。! 此剧题材选自1851年在巴黎奥德翁剧院首演的五幕戏剧《霍夫曼的幻想故事》,由巴尔比叶和卡雷根据德国浪漫派作家E.T. A.霍夫曼的几部小说寻找自由题材改写而成。奥芬巴哈变更若干原剧情节改写成歌剧剧本,音乐保存原作的怪诞,充分流露出作曲家的轻巧作风,具有幻想气氛。剧中脍炙人口的“船歌”到处被人演唱或是以各种编曲演奏。小说原作者霍夫曼(1776―1822)自幼即显示音乐与绘画的非凡才能,写过不少音乐,还涉猎过歌剧。由于他喜欢写作梦幻的、怪异的文艺作品,生前被看成是魔鬼或妖怪,或是被指为魔鬼化身。正如这部歌剧被纳入《幻想歌剧》那样,剧情是把三段奇妙的故事串连起来的。由于音乐很美,事实上已变成相当愉快的通俗歌剧。是一位伟大的音乐人!”

12
07:08

拉威尔《死公主的孔雀舞曲》 是法国著名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Joseph-Maurice Ravel, 1862~1918)的经典作品。拉威尔的音乐风格以细腻丰富的情感著称,被视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作品在音乐史上举足轻重。根据SACEM(法国音乐作曲人及编曲人协会)统计,拉威尔拥有的忠实粉丝更甚其他音乐家,至今仍是最受欢迎的法国作曲家。   唯美沉寂的《死公主的孔雀舞曲》创作于1889年,当年拉威尔还是巴黎音乐学院的学生。他的灵感来自罗浮宫里面一幅公主肖像画;另一说则是源于西班牙教会的葬礼习俗(在下葬死者前,在祭坛灵柩前,庄重地跳一次孔雀舞)。这首典雅却飘着淡淡忧伤的乐曲,广受世人欢迎,成为聚会沙龙中最常被演奏的曲目之一

13
06:46

拉威尔《波莱罗舞曲》 《波莱罗舞曲》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本曲是拉威尔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舞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依次在长笛、单簧管等乐器上展开,音乐富有生气,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只是不断地更换乐器,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全曲中,这种反复共进行了九次。音乐的结尾以转调和乐队的全奏达到高潮。 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店里,一个少女在翩翩起舞。开始时她只是缓缓跳动,舞姿优美而轻盈。随着音乐的逐渐热烈,舞蹈也越来越欢快奔放,迷住了在场的人们。他们开始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助兴,并情不自禁地于少女一起欢舞,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拉威尔在该作品中采用了非常独特的手法:全曲在一个固定的节奏背景上,由两个主题及其不断的交替反复组成。节奏充满活力,贯穿全曲始终。全曲始终在C大调上,只是最后的两小节才开始转调; 前半部分配有和声,除了独奏就是齐奏 ,后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而且自始至终只有渐强的变化。 乐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第一主题舒展明亮,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该主题先由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期间经单簧管反复之后,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第二主题被作者称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两个主题在调式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照,连续反复了八次,整个音乐在进行过程中,旋律、节奏和速度始终保持不变。在第三次反复时,加入了平行的大三和旋,形成了平行声部,仿佛两个调甚至三个调同时存在,产生了多调式的色彩效果。在主题的不断反复中,力度从弱到强,不同乐器的应用和色彩不断的变化,使得情绪越来越热烈。临近尾声,旋律突然转为E大调,又迅速转回C 大调,在不协和的音响和强烈的节奏中,以变格的方式结束了全曲。 该曲被公认为20世纪法国最有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

14
04:14

圣·普吕(Saint-Preux)《天使之声协奏曲》 协奏曲《Concerto pour deux voix》没有一点歌词,只是两个曼妙的童声在音乐的衬托下穿梭游离的,这种形式不失为展现最真切天籁歌喉的最佳方式,一切歌词的修饰都是多余的.. 法国当代音乐家圣·普吕(Saint-Preux)的作品多以协奏曲和轻音乐为主,他在1969年特为尼埃尔·丽卡尼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天使之声协奏曲》无词歌(Concerto pour une Voix 为一个声音所写的协奏曲),2005 年Saint-Preux重编此曲,曲名为《Concerto pour deux Voix》即现流行的《双童声协奏曲》

15
08:28

圣桑-第三交响乐-管风琴-庄严的

16
06:37

圣桑:歌剧《参孙与达丽拉》 – 第二幕 “你的声音打开了我的心扉”

17
04:22

古诺:圣母颂 (改编自巴赫第一前奏曲BWV 846)

18
03:49

列奥·德里布:《拨弦曲》选自《希尔薇娅》

19
05:05

列奥·德里布:歌剧《拉克美》- 第一幕 来吧, 玛莉卡 …… 在厚厚的圆屋顶下(花之二重唱)

20
08:39

柏辽兹《浮士德的惩罚》Op.24 – 第四部 浪漫曲“爱的烈焰”

21
04:58

柏辽兹《罗密欧与朱丽叶,》Op.17 - 第三幕 爱情场面

22
06:49

康特卢布《奥佛涅山区歌曲》 - 2. 贝莱罗

23
03:28

康特卢布《奥佛涅山区歌曲》 – 4. 牧羊女

24
04:58

加布里埃《田园组曲 》– 1. 牧歌

25
03:19

亨利·迪帕克《狂喜》 (法语:Eugène Marie Henri Fouques Duparc,1848年1月21日-1933年2月12日),法国作曲家。他是弗兰克的最初一些学生之一,1871年,与圣桑等人一起成立了民族现代音乐协会并任书记,但是在1885年,他由于长期受神经衰弱困扰辞去职务,并开始隐居,后来与克哈斯成为好友。 欧仁·玛丽·亨利·富凯·迪帕克他晚年毁掉了自己的许多作品,在他留下来的少数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十余首艺术歌曲。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诗意,歌词与音乐密不可分,是法语艺术歌曲中不可多得的杰作,对后代影响很大。

26
12:08

肖松:《爱情与大海之诗》第一乐章海之花 《爱与海之诗》 水中花 空气中充满紫丁香的芳香, 无边的馥郁沿墙绽放, 浸染了女人们的发鬓. 海水即将在阳光下闪亮, 翻滚着刀锋般的银浪, 在沙滩上完成它们最后的拥吻. 天空映着她双眼的色彩, 微风吟唱着,穿梭在 令万物不朽的紫丁香气息间. 又有湿润她长裙的小溪, 绿色的林间小路, 撩动着她纤巧的双足, 将我的爱人送到我面前. 我的心在这夏日的清晨飞升, 如同沙滩上的孩童. 我的双眼因她而明澄, 我的微笑在温柔中带着冲动. 你改变了青春与爱情的意味, 在我眼中你就是万物的本初. 我的心向你飞驰,你也不曾让它返回, 于是空中有玫瑰如雨,为你我飘落. 何等的悲哀与残忍, 当你说这是永别的时刻! 海浪在岸边翻滚, 带着嘲笑与冷漠, 听你说这是永别的时刻! 海鸟飞过,双翅平展, 遥望这片几成乐园的深渊. 阳光下,碧海无垠, 我流淌着血,静默无言, 凝望天空遥远的反光. 伴我献血流淌的, 是随波而逝的往昔. 我因自己的灵魂战栗, 浪涛阴霾的喧嚣, 淹没了我的啜泣. 这片无情的海洋, 是否会将我的心归还? 依旧注视着她的,是我的双眼. 而海浪在唱,海风在嘲弄, 嘲弄我的心,说它已一去不返.”

27
02:28

肖松:《爱情与大海之诗》第二乐章间奏曲

28
13:32

肖松:《爱情与大海之诗》第三乐章爱之死 爱之死 不久,那带着欢乐的蓝色小岛, 将从岩石间显现. 小岛漂浮在寂静的水面上, 仿佛一朵睡莲. 紫石英色的海面上, 轻柔地,一艘小船滑过. 而我的喜悦与悲伤, 不久将成为回忆. 风吹动落叶, 我的思绪也翻滚如落叶, 在夜半. 夜色从未如此温柔, 将千万支金色的玫瑰撒落. 骇人的舞步,枯朽的落叶, 在铿锵声中旋转着华尔兹. 仿佛有人在星光下呻吟,诉说着 爱情尸骸那难言的恐怖. 月亮亲吻着参天的银树, 幽灵般低语:我的血液将永世冰封, 直到爱人的微笑再为我绽放. 既然爱已逝去,苍白无力, 从沉默与她的眼神中, 我只读出致命的二字:忘记! 曾经的紫丁香与玫瑰时节, 不会在这个春天重现. 逝去的紫丁香与玫瑰时节, 也带走康乃馨的芬芳. 风起了,天暗了, 我们再不会同去郊外,采摘 紫丁香与艳丽的玫瑰. 这个春天是忧伤的,无力绽放花朵. 啊,去年那个春天何等欢乐、温暖, 如醇酒般燃亮我们的灵魂. 我们的爱情之花如今已凋谢, 唉,你却不愿用一个吻将它唤醒. 此刻你想做什么? 没有盛开的鲜花, 没有阳光照耀,绿荫陪伴, 紫丁香和玫瑰花的时节, 也已伴随我们的爱情而逝.”

29
06:41

夏尔-卡米尔-圣-桑《骷髅之舞》 骷髅之舞》是根据法国诗人卡扎里斯的同名诗篇改编的,描写死神在墓地里为一群骷髅拉小提琴的事。 咕咕,咕咕,咕咕, 这是死亡之舞, 脚跟着节拍起舞, 死神也敲着基石, 在深夜里猛奏舞蹈的音符; 咕咕,咕咕,咕咕。 这是死亡之舞, 深夜里寒风呼叫, 菩提树的呻吟像海浪呼啸, 发亮的骨架, 带着帷帐在东奔西逃; 咕咕,咕咕,咕咕, 骷髅拥抱着狂舞, 带给人们恐惧和痛苦, 嘘, 舞蹈的声浪已经停止, 骷髅们仓皇逃跑, 因为已鸡鸣破晓。  交响诗《骷髅之舞》 又名《死之舞》,作品完成于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响诗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乐曲是根据法国诗人亨利.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诗写成。   乐曲旋律采用了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愤怒的日子》的曲调,给人以阴阳怪气的感觉。起初音很弱,逐渐发展到全奏,好象 到墓场上的骷髅越来越多,舞跳得越来越热烈。木琴的干枯音色,描写了骷髅在跳舞中的互相碰撞声。乐曲根据诗的内容,从半夜的钟响开始,先用竖琴在D音上反复了十二次,表明半夜零点的到来。突然,独奏小提琴奏出圆舞曲的节奏,描写死神的骷髅互相击碰着出现了。作品要求小提琴用特殊的调弦,形象地刻画出骸骨的击碰声。接着由长笛以弱音奏出富有特征的主题,小提琴奏出坟墓的主题,也就是第二主题,描绘出深夜墓地寂静和恐怖的气氛。整部作品具有神秘、恐怖的特色。”

30
02:36

克罗德·德彪西《棕发少女》 是德彪西1910年-1913年创作的著名作品《24首前奏曲》之一,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印象派代表作。然而,对于习琴十载的我来说,德彪西的名字却很少在乐谱上见到,可能也是跟他创作的有关小提琴的作品较少有关。 “是谁坐在盛开的苜蓿花丛中, 自清晨起就在放声歌唱? 那是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姑娘, 她的樱桃般的嘴唇美妙无双。 在夏日明亮的阳光下, 云雀的歌声在回荡, 爱情在她的心中发芽滋长。” 这段描写摘自法国诗人莱克特.德.里塞尔于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后来德彪西根据该诗的意象,创作了一首同名钢琴曲,并题名献给了这位诗人笔下不知名的少女。 “棕发少女”(又译“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全曲分为三段,调性游走于降G与降E之间。在安静缓慢且有表情的声音中,主题由第一个动机展开,以优美如涟漪般曼妙的五声音阶弹奏出来,彷佛少女的秀发在空中飘逸。在dolce与legato的声音中,一个少女的形象仿佛呈现在听众面前。第二个动机在两个八分休止符的停顿后缓缓流出,似涟漪的回响与共鸣的和声交织,把气氛带到梦幻的仙境中。少女沐浴着阳光,充满着光明和幻想的内心世界随着音乐从动机再行扩张,绵延出更多绮丽的变化。把节拍错杂切分的浮点与连线(效果是浮点的效果,但原谱上标记为连线),更为律动增添了淡淡的爵士的气息;力度也有之前的mf转至p甚至pp。然后音乐进入第三个动机,有波纹起伏的旋律变化,也有更轻快活泼的节奏变化,描绘出少女心情愉悦,轻步跳跃,举手投足都清纯可人。小提琴谱中,泛音(依靠共振发出的频率更高的声音)与三、六、八度双音的使用,也更添飘渺的气息;而材料相同的一问一答的两句,通过两个不算强烈的“枣胡”形成对比,把曲风转变得黯淡,暗示着主题再现(也就是第四个动机)。此时第四个动机从低音有逐渐翻越爬升的音符,好像滚动的波”

31
02:49

圣桑《天鹅》 这首曲子美得让人屏息聆听,深怕一不小心破坏了整曲娴静的气氛,也难怪圣桑本人对它如此钟爱了。苏联著名的舞蹈家曾将这首《天鹅》编成芭蕾舞剧《垂死的天鹅》。曲中流露的淡淡忧郁气息,加上舞者美丽高贵的姿态,深深感动了无数观众”

32
06:04

赛萨尔·弗兰克(Cesar Franck)《A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近乎中板的快板,A大调,省略了发展部的奏鸣曲式。钢琴奏出宁静的序奏,然后小提琴呈示神秘的第一主题材,这个主题形成高潮转入E大调,引出由钢琴演奏的第二主题。第二主题材被装饰性琶音伴奏带入小尾奏,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的片段。再现部,小提琴再现第一主题材时增加了厚度。尾奏第一主题为主体,终止是极弱。

33
06:14

赛萨尔·弗兰克(Cesar Franck)《A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第四乐章:稍快的小快板,A大调。这是开头主题不断出现,在其间安插了出现于第三乐章为止的各种主题的自由回旋曲,其中也使用了卡农等手法,使回旋曲主题在这种回顾中能够更突出,最后是落到回旋主题上,以小提琴的长颤音华丽地结束。

34
05:59

比才《卡门组曲-阿莱城的姑娘组曲》-夜曲 太阳累了,拉开了缀满星星的帐子 虫儿轻鸣,哄着花儿睡着了 我快等不及了,当月亮上了树梢 你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小路的那头 是含羞带笑还是跳跃着扑进我的怀抱? 只要打开你的心扉 这个夜晚的一切都会变得天使般美妙 没有给你准备花环,也没有珍珠的桂冠 只有这一曲可以拨动月光的心曲 邀请你,旋舞,快乐和迷醉 天地间,你是唯一的花儿 我的爱情,我的温柔 即便是荆棘,我也不会后退一步。”

35
03:42

比才:歌剧《美丽的珀斯姑娘》第三乐章夜曲 《美丽的珀斯姑娘》》是比才早期根據史谷脫的小說寫成的歌劇,1867年12月26日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演,而後改編為管絃樂組曲,共分5段:前奏曲、晨歌、小夜曲、進行曲和波西米亞舞曲。

36
02:45

比才《卡门组曲第三幕 -间奏曲》 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

雪父的更多作品

评论

0/300
评论
最新评论8

浪漫法兰西

2017-07-27 11:49:59
·
1
·
更多

没有塞萨尔.弗兰克?

2017-06-17 09:28:38
·
·
更多

雪父出精选,张张精彩

2017-05-20 18:21:53
·
1
·
更多

“上帝宠爱欧洲,他的吻落在了法国。”

2017-02-07 20:42:59
·
2
·
更多

ok

2017-01-11 22:28:04
·
·
更多

浪漫 古典

2017-01-11 13:06:54
·
·
更多

叫什么雪父,太低调了,明明就是“精选集之父”好不好?

2017-01-11 12:47:29
·
1
·
更多

雪叔给力,今天上两张。午饭时间到,记得吃饭。先分享,等会来听。

2017-01-11 11:31:08
·
·
更多

外出考察

2017-01-11 17:55:02
·
0
·
更多
更多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