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单介绍
.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抒情的叙事曲。 它记录着生命的渴望与期待,痛苦与忧伤,幻思与梦想,以及暗藏其中的心跳与光芒,律动和神秘。 有一天,我若离开了这个世界,愿活着的人们,愿后世的朋友,能够在我留下的诗行间行走、追寻、感受和触摸我曾经的生活气息。并微笑着说,己经从诗歌的生命中,感觉到了思想的力量,人性的光芒,真情的不朽。 我升起,又落下;像星月,虚无且缥缈,遥远又永恒;这就是我,和我的一生;还有我的叙事曲! 叙事曲(ballade) 叙事曲(ballade)一词源出希腊语ballizein,意为跳舞;进入拉丁语后变为ballare,意思没有改变。古代歌舞不分,故本词和舞会(ball)、芭蕾(ballet)等词语出自一个词根。 叙事曲一般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 叙事曲可以分为独唱曲、合唱曲和器乐曲。自浪漫主义前期开始,叙事曲专指歌曲。18世纪德国作曲家J.R.楚姆施泰格创作的《叙事曲》,已经是篇幅较大的独唱歌曲,由若干对比段落组成的作品了。到了19世纪,德国作曲家C.勒韦的叙事曲,富于戏剧性的歌曲,并已结合运用分节歌和通谱歌的形式。他的作品包括《魔王》、《爱德华》、《女店主的女儿》等著名歌曲,对F.舒伯特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到19世纪中期,波兰作曲家肖邦是首创了钢琴叙事曲这种形式。他的四部叙事曲,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内容深刻、气象万千,是钢琴艺术史上的不朽杰作。随后,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和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等人,也都把叙事曲的体裁应用于钢琴作品。 由于叙事曲的产生,不早于浪漫主义时期,故绝大多数叙事曲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按不同地域,叙事曲又可分为德奥浪漫主义风格、东欧浪漫主义风格等。 代表人物 肖邦 肖邦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共创作了四首钢琴叙事曲,完成于1831-1842年,即他21-32岁充满了活力的青年时代。肖邦的叙事曲充满波兰的民族风格。其主题为民歌性质,充满了民间音乐即兴和变奏,唱出了波兰人民的生活、斗争和愿望。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 这四首叙事曲在富于幻想的浪漫主义气质方面、叙事性和戏剧性的结合方面,接近于舒伯特。肖邦的学生古特曼说,肖邦非常喜欢舒伯特的作品。但是,肖邦创造性地发展了叙事曲这一体裁,将它的戏剧性和交响性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赋予这种音乐体裁以崭新的意义,使它具有史诗般的宏伟与广阔。肖邦曾亲口对舒曼说,他的叙事曲,是受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茨的史诗启发,而写就的。这四首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性特征,充分体现了肖邦对于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和对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完美表达。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的四首首叙事曲,作于1854年。那时勃拉姆斯21岁,住在他的老师舒曼位于莱茵的别墅。 勃拉姆斯早期创作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起初是计划写成交响乐的,后来,他感觉不能胜任这样巨大的交响乐结构,就把它缩写为两架钢琴用的奏鸣曲。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作品有了一个钢琴曲的局面,可是还带有原来的管弦乐的特点,于是勃拉姆斯就把它写成了一部钢琴协奏曲,最初打破交响乐计划的终曲用回旋曲替代了。这部崇高的、悲剧性的作品仍然是一个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一部带钢琴协奏(obbligato piano)的交响乐。勃拉姆斯的早期钢琴创作除了这几部作品外,还有Op.10《叙事曲》,这是勃拉姆斯的小型套曲形式的创新,在四个部分里,作者体现了著名英格兰民间叙事诗《爱德华》的故事情绪。 和肖邦一样,勃拉姆斯尝试以德国日耳曼民族叙事诗为题材,创作叙事曲。他的音乐没有光辉灿烂的旋律和华丽的炫技手法,但其形式具有古典乐派的庄重严谨,而其精神实质又是浪漫主义的。这种保守与创新的结合,可谓独树一帜,并已藉由这四首叙事曲,体现在了青年勃拉姆斯身上了。
更多关闭
古典音樂史上最抒情的叙事曲(Ballade)
创建日期:2014-08-28 14:21:39
更新日期:2017-01-08 18:45:34
播放次数:98784
全部播放
3756
分享
手机试听
40首歌曲歌手专辑 时长
1
07:49

凄婉动人的悲歌---波隆贝斯库((Ciprian Porumbescu)的《叙事曲》 在家里孤寂靜謐聽一曲凄美悲涼的音樂,常常讓人陷入深深的憂思冥想和凝重的音樂享受之中……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的小提琴獨奏曲《敘事曲》就是這樣深沉凄婉的優秀作品,從這部短小而精悍的敘事曲中,我們可以聽到作曲家對災難深重的國家深摯的愛,以及對祖國民族解放運動付出的沉郁激昂的心智…… 這首凄婉悱惻的動人樂章,激發著人們對苦難的土地深沉的愛,為之付諸畢生精力的波隆貝斯庫,用他全身心的力量,創作出的這首跨越時空的沉痛郁結的優美旋律,讓時隔二個世紀后的我們也深受感動……聽罷此曲,心身為之牽引激蕩,久久不能平靜,欲罷不能…… 開首哀怨凄涼的段落,好似作曲家內心悲憤沉郁的心境,也正是所有愛好和平、謀求民族解放、有良知正義感的人們所黯然神傷的曲調。后面的循環演進,則如怨如訴的講說著民族的苦難,災難深重的人民渴求自由的光輝照耀,他們渴望和平和安寧,更希望世界多一份祥和和自由……中間部分的變調,則預示著自由的曙光普照大地,守望著陽光的洗禮……最后一段又回歸主題,說明苦難仍遠未結束,人民的苦痛依舊深重而悲涼,號召人們起來為民族的解放和自由的來臨做不屈的抗爭…… 苦難壓不垮作曲家,可要命的病魔卻奪去了年輕作曲家短暫而光輝的生命之光!聽著這首《敘事曲》,我苦苦思索著人生的真諦,更渴求著光明、掃除陰霾,讓和煦的陽光灑遍世界的各個角落,人類和睦相親,永無苦難和悲情之虞…… 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Ciprian Porumbescu,1853-1883),罗马尼亚作曲家、小提琴家。波隆贝斯库的作品具有浓郁的罗马尼亚民间风格和深刻的内容。被罗马尼亚人民称为“杰出的爱国主义音乐家”,是罗马尼亚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2
07:34

李斯特《第一叙事曲》 S.170-No.1

3
14:04

李斯特《第二叙事曲》 S.171-No.2 李斯特b小调第二叙事曲,创作于1853年。这部叙事曲是一部结构宏大的史诗性作品,音乐发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且有强烈的戏剧表现感人至深。犹如远方的 雷鸣,音乐以低音部半音音阶的进行开始,然后是高度技巧性的部分,李斯特以其特有的手法将抒情柔和的部分与半音音阶巧妙地混合在一起,描绘出色彩斑斓的诗 的意境。 据说是根据一个古希腊神话写的,男主角与女主角相爱却被一条大河分开.开头部分左手旋律描写的即是波涛,乐曲的高潮部分讲男主角在努力游至对岸的途中被一 个巨浪吞噬,而期盼他到来的女主角还不知道,还在继续唱着:"你快来吧,快到我这里来吧."神话终究是神话,最后男主角复活了并与他爱的人一起

4
04:11

不论原曲是管弦乐曲、歌剧咏叹调、民谣、还是流行金榜名曲,安德烈.瑞欧总是能以独到的华丽管弦编曲,保留原曲的风味,赋予全新的感觉。

5
06:36

塞缪尔·巴伯《叙事曲》op.46 听巴伯的音乐,令我们仿如看到一抹浪漫主义的落日余晖,在天边中映着它最后的一瞬美丽。 《叙事曲》Ballade Op.46,于1974年8月受范·克莱本基金会(Van Cliburn Foundation)委托为第五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The Fifth 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Quadrennial Piano Competition)而作。由于长时间没有进行钢琴创作,且正值巴伯不适期和情绪低落期,作品最终完成于1977年。作品为c小调,6/8拍,沮丧的,中段为火热的快板,但最终又回到沮丧的基调上。整部作品反映了巴伯在整个创作期间的精神状态——当时他在纽约基斯科山(Mount Kisco)最心爱的住所被出售,不得不搬迁到纽约城内,这使他感到无比沮丧和不安。

6
09:39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 有人认为这首叙事曲是取材于密茨凯维茨的《格拉辛娜》,但一般认为应是密茨凯维茨的史诗剧作《康拉德·华伦洛德》。11世纪立陶宛被日尔曼骑士兵团所灭,立陶宛后裔华伦洛德被敌俘虏,并被抚养成人,受到敌方重用。立陶宛老人乔装成唱诗的歌手深入虎穴,得以接近华伦洛德。通过反复启发教育,终于使华伦洛德醒悟,立志牺牲个人为祖国效力,最后终于使立陶宛人得胜,而华伦洛德却被敌人处死。 在这首叙事曲中,肖邦概括了这个故事的精神,使之具有史诗般的气概,但没有写实性的描写。乐曲的序奏如叙事诗,仿佛立陶宛老人在拨动琴弦,边叙述边唱歌;乐曲的最后犹如写华伦洛德慷慨就义,以个人的牺牲换取祖国的胜利。舒曼十分推崇这首曲子,他说这首乐曲"是肖邦最粗犷而又最富有独创性的作品。" 乐曲采用自由曲式写就:庄重的宣叙调特点的8小节序奏之后,是安详而略带忧虑的第一主题,老人开始回忆和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第二主题则是舒展明朗的,令人感受到华伦洛德在知道自己身世后的感慨。这两个主题在展开部构成了惊心动魄的戏剧性效果,第一主题不断地增强悲剧色彩,第二主题则发展成具有英雄气概的主题,以至在第二主题再现时,绝然不同于呈示部那抒情温柔的形象,已成长为成熟的、誓为祖国雪耻的英雄形象了。乐曲的尾声将全曲的情绪再一次推向高潮。结尾是悲壮的,象征着华伦洛德为国捐躯的壮烈。

7
07:49

肖邦《F大调第二叙事曲》Op.38 肖邦曾说,当他要写这首叙事曲时,是受密茨凯维茨的长诗《斯维台茨湖》的感动。那首长诗也是写立陶宛古代的爱国故事,大意是:立陶宛遭到异族侵略,青年人都去前方作战了,当留在城里的老幼妇孺听到敌人已迫近城门时,他们无力抵抗,只得乞求上苍,宁可让洪水淹没城市,与敌人同归于尽。果然,奇迹出现了,城市变成了一片湖泊。经过许多世代以后,立陶宛后裔漫步湖畔,探寻着这古代传说的遗迹。突然,有水仙从湖底浮起,向人们讲述了这个故事,然后又潜身返回湖底。 同样,肖邦这首叙事曲也并非是对这首长诗的具体描述。它由平静、优美的抒情乐段和暴风骤雨般的戏剧性乐段交织构成,我们只能根据它特定的音乐形象和情绪气氛,对密茨凯维茨的长诗进行一定的联想。

8
07:30

肖邦《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Op.47 舒曼曾解释这首乐曲说:"这首叙事曲的形式、特征与肖邦的初期作品全然不同,应该说是属于最具有独创性的创作。"这首叙事曲不像前两首有那样激烈的戏剧性,而仅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抒情性。也有人认为它与密茨凯维茨的另一首写斯维台茨湖的长诗有关,这首长诗是叙述对爱情不忠诚的人终遭报应的民间传说故事,但至今无法确认两者的联系。 乐曲开头的两个主题的对比性质与第一叙事曲接近,但出现于叙事性的第一主题之后的舞曲性质的第二主题,有如一幅独立的画面,使其具有中间插部的性质。第三主题实质上是第二主题及其移调再现之间的间奏部分,但它具有主题的功能。

9
11:57

肖邦《f小调第四叙事曲》Op.52 这首叙事曲是肖邦晚期心情的自我抒发,没有较为具体的标题性。在结构上采用了奏鸣曲式与变奏相结合的方法。在这里,具有忧郁和幻想气质的抒情、叙事性的主部主题通过变奏发展加强了基本感情的色彩。在第三次陈述时,性格上起了变化,变得充满了悲剧性的热情,而在再现部中最后一次陈述时,活跃而紧张的运动带来了惊惶不安的色彩。副部则用了和声变奏手法,是明朗、柔和的抒情主题获得了色彩的变化。

10
04:34

布拉姆斯《D小调第一叙事曲》 Op.10 - No.1 以音乐叙述浪漫诗人黑尔达(Herder, 1744—1803)《各民族之声》诗集中的苏格兰叙事诗《爱德华》(Edward)中的意境。《爱德华》叙述儿子杀父的故事,布拉姆斯曾根据诗作作过表现母亲与儿子对话的二重唱,歌词为:母亲:“爱德华,你的剑为什么被血染得这样鲜红?”儿子:“我杀了我的秃鹰,因此我陷在悲痛中。”“你的秃鹰的血不会这么鲜红,儿呵,你从实招供。”“噢,我杀了我的红色鸟,因为他太傲慢。

11
07:14

布拉姆斯《D小调第二叙事曲》 Op.10 - No.2 3段体,气氛变为似乎是少女在叙说她像梦一样的憧憬。

12
04:18

布拉姆斯《D小调第三叙事曲》 Op.10 - No.3 有间奏曲的标题,比一般叙事曲轻快。舒曼认为这第三首是对第二首疑间的回答,是“魔性”的。

13
09:40

布拉姆斯《D小调第四叙事曲》 Op.10 - No.4 亦为间奏曲风格,旋律、伴奏都与舒曼相似,中间部分阴郁而凝重,有明显的勃拉姆斯风格。

14
03:29

布拉姆斯《六首钢琴小品--G小调叙事》 Op.118-No.3 《g小调叙事曲》是他较晚期的作品(约完成于1892年)。这首曲子感情比较激动深情

15
09:02

刘文金《豫北叙事曲》 刘文金1958年创作的,乐曲通过两个主题的对比发展,表现了豫北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解放前后所发生的本质变化。 全曲由引子和四个段落组成。在自由而强烈的引子后,二胡以缓慢的速度奏出根据河南地方戏曲音乐改编的委婉的主题,如泣如诉,刻划了解放前受压迫的人民渴望自由的心情:变化反复时,在同一小节内出现了#do和( do)的交替,感情更为悲哀。 《豫北叙事曲》音乐语汇始终贯穿着浓郁的河南地方风味。乐曲以河南地方小戏“乐腔”音调为基本素材,对比性的两个主题材料分别代表了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下,豫北人民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感受。如该曲的快板乐段,就吸收了河南坠子的音乐发展手法,欢快的主题通过“句句双”“反复递减”等民间音乐常用方法及西洋音乐中的模进、扩充等手段进行既似即兴又富有理性逻辑思维的展开,音乐层层推进,表现出豫北人民豪爽、乐观的性格,再现了当地人民迎来新生活后的喜悦之情。快板主题在变奏中的扩充部分里,作者又吸收了民间吹打乐中的对句、垛板等手法,同时,固定音型迂回反复,与其后在高昂情绪中奏出的长音又形成了“紧拉慢唱”的戏曲音乐效果。

16
06:45

查尔斯·维利尔斯·斯坦福 《浪漫小提琴协奏曲》 Op.32。第三乐章叙事曲 查尔斯·斯坦福,1852年生于都柏林,1924年卒于伦敦,爱尔兰作曲家、指挥家、风琴家、教育家。其创作产量甚多,最优秀的作品在歌剧、合唱与歌曲。他对勃拉姆斯钦佩之至,成为他在器乐领域至高的向往。他是19 世纪后期英国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人物

17
07:14

德彪西《叙事曲》 钢琴幻音:最浪漫的印象派乐章:   凯琳·史托特,一位有非凡想象力和革新精神的英国女钢琴家,是法国音乐的极佳演绎者,这位钢琴才女自幼就接受非常良好的艺术熏陶,她毕业于曼纽因音乐学校,后来随曼纽因的妹夫路易斯发·肯特纳和拉威尔生前唯一的嫡传弟子维拉多·佩勒米特学习演奏,最后毕业于曲国皇家音乐学院。天赋加上勤奋刻苦,就是最好的砝码,正是缘于此,法国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作品才能在她的指尖下如醉人的醇酒般流淌出阵阵芬芳。 钢琴,这最能传达情感的乐器之王,在凯瑟琳·史托特如诗如幻的演绎下别样浪漫,静心聆听一次,你会发现那流淌在指尖的温柔,轻轻的触动心弦。

18
14:09

加布里埃尔·福莱《叙事曲》Op. 19 弗雷的钢琴都是小品,美妙无比。 我觉得弗雷有着我听过的作曲家中最为健康的人格,他的内心纯洁如处女. Kathryn Stott 作为女钢琴家,其演奏的力度与幅度之大、而又如此的游刃有余出乎我意料,我尤其赞赏她的低音区,有力而沉净、深不见底,在幽幽的墨色中显现出清晰的音粒,兼有几分阿格里奇与皮尔斯所长,她在这个区域的键感甚至比一些男性钢琴家还好,阴沉而富于诗意。

19
02:48

德利布芭蕾舞剧《葛佩莉亚》第一幕:麦穗叙事曲 當地的風俗是把一根麥穗在少女的耳邊搖動,如果男方真的愛她,她就會聽到“愛”的聲音,於是這裏有一個麥穗舞,而女主角當然說她聽不到聲音,還把麥穗扔在地下以表示絕交。現在一般版本都保存了這一個情節,如果不知道這個風俗,看來就有些不知所云了。 德利布(Delibes,1836—1891年),法国作曲家,生于圣日尔曼—迪瓦尔,1891年1月16日卒于巴黎。

20
05:03

约瑟夫·苏克《D小调第一叙事曲》,Op.3 约瑟夫·苏克(Josef Suk,1874-1935),捷克作曲家、小提琴家。他是安东·德沃夏克的学生和女婿。 英国大提琴家伊瑟利斯(Steven Isserlis 1958--)演奏约瑟夫·苏克《d小调叙事曲》。 伊瑟利斯是当今国际顶尖的大提琴家,技艺炉火纯青,以人声般的音质、知性的阐释和灿烂的表演风格见称。他拉奏的小品特别委婉、细腻和绵长。钢琴 斯蒂芬·霍夫(Stephen Hough)

21
19:21

爱德华·格里格《叙事曲》Op. 24 若要寻觅一位最能与以苍苦见长的杨纳杰克形成鲜明对比的音乐家,恐非挪威国民乐派巨擘爱德华·格里格莫属。如果说杨纳杰克是花岗顽石雕刻成形的音乐家,那么格里格——借用德彪西的话来说——就是“外裹雪絮的棒棒糖”。 格里格的佳作结构完整,旋律出众,钢琴独奏曲《G小调叙事曲》就是一个很好例子。活泼的旋律特性只反映其个人,不是其他作曲家可以模仿的。力量或革命性都非格里格的专擅,他是魅力、典雅、甘美的象征。

22
18:53

格里格《歐匹茲演奏葛利格獨奏鋼琴作品--叙事曲》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演奏)德国著名钢琴家盖尔哈德�奥匹兹(Gerhard Oppitz)11岁开始独奏。1981年受聘于慕尼黑音乐学院教授。他曾演奏了巴赫十二平均律作品、莫扎特和贝多芬全套奏鸣曲,录制了勃拉姆斯的全部钢琴作品。他曾在巴黎、莫斯科、伦敦、柏林、东京和纽约等城市巡演,每年演出近百场。

23
06:56

埃克托·柏辽兹《《伤感之歌》Op.18 &《曼德尔施塔姆诗歌》 Op.18 (俄罗斯)1918年 在光头之夜的抱怨声中 我掌握了离别的学问。 咀嚼的阉牛们,延期地等待—— 城市警觉的最后时分。 而我尊崇那雄鸡之夜的庆典, 此时,抬起道路重荷的悲痛, 含泪的眼睛眺望遥远, 女人的哭泣混淆了缪斯的歌声。 谁能理解“离别”一词的含义, 怎样的分手 我们将面对, 雄鸡的高唱是何谶语, 当卫城在火光中焚毁, 霞光中是怎样全新的生活, 当阉牛还在畜棚中慵懒地咀嚼, 而为何雄鸡,这新生活的倡导者, 在城墙上拍打着翅膀啼叫? 而我热爱纱线的平凡: 梭子飞速来往,纺缍嗡嗡作响。 仿佛天鹅的羽毛,看啊,迎面 赤足的黛丽娅在向我们飞翔! 哦,我们的生活困乏的基础, 语言的快乐如此平淡无奇! 一切曾是往昔,一切又将重复, 只有相识的瞬间让我们感到甜蜜。 就这样吧:一个透明的人体 在纯净的陶盘上仰躺, 尤如平摊的灰鼠的毛皮, 烛光下俯身,姑娘仔细地端详。 并非我们能预知希腊的地狱, 尤如蜡对于女人,铜对于男人一样。 命运只是把我们投入巨大的战役, 而他们应该在占卜中死亡。 注:TRISTIA为拉丁语,系“哀歌”的意思。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法国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浪漫乐派,1803年12月11日出生于法国南部小镇拉科特-圣安德烈,1869年3月8日逝于法国巴黎,终年66岁。柏辽兹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但他的一生却是在贫困饥寒中度过的,老年时又不幸丧妻丧子,终于悲惨地病逝于巴黎。但柏辽兹的名字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及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论,堪称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24
11:00

谢尔盖·普罗高菲夫《C小调大提琴和钢琴叙事曲》Op. 15 普罗高菲夫1891年4月23日是出生于乌克兰的作曲家(全名: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 ),同时也是位钢琴家。他作为具有独特的风格与自成体系的表现手法的革新作曲家被载入世界文化史册,他那富有个性和人民性的优秀作品,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财富,对国内外的作曲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力图表现出形象鲜明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又表现出对十八世纪古典作曲家的偏爱,有时也能反映出现代主义倾向。他的作品具有青春的活力、热情、乐观、清晰而富有魅力。 他的很多作品有着紧凑的节奏和粗犷的旋律。与之相对的是抒情线。普罗科菲耶夫能够将抒情和恬静的旋律突然带到尖锐强烈的情感冲击之中。另外,他的作品中幽默和讽刺也并不少见。

25
03:52

《双钢琴组曲 》第二乐章:叙事曲 Korea-pop: 韩国流行音乐(英语:Korea-Pop,简称K-POP,朝鲜语:가요)是一音乐种类。指源自韩国的流行音乐,包括有舞曲、现代节奏蓝调、流行电音、嘻哈音乐。 由于韩国电视剧广为传播,韩剧中主题曲或插曲也随之受欢迎,其中大部分是一些以唯美爱情的主题的歌曲,所以,韩国的流行音乐开始逐渐趋向柔和抒情,加上韩语在发音上有很多气声,在声音的感觉上具有柔和的元素。所以,其特有抒情成分形成了K-POP现今的主要风格。

26
04:40

罗西尼《蒂罗尔的孤儿--叙事曲》 芭托莉出生在意大利,父母都是优秀的歌唱家。小时候的芭托莉,一直想成为弗明戈歌舞蹈演员。十五岁的时候,妈妈发现了她歌唱的潜质,开始教她歌唱技巧。经过严格的训练,她具有“不可思议的技巧”、“宽广的音域”和“超强的爆发力”,终于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次女高音。她充满感情深度的嗓音,尤其是在诠释情歌及高难度歌曲时所展现出令人屏息的歌唱技巧,不禁使听者为之动容,回味无穷,她的演唱技巧无懈可击,表情动人,堪称其演唱生涯中超越巅峰之作。

27
05:39

戈特沙尔克《叙事曲》No.6 Op.83 戈特沙尔克(Louis Moreau Gottschalk, 1829~1869)是美国十九世纪钢琴家及作曲家,这位美国法裔钢琴天才于1829年5月8日出生在美国的新奥尔良。1842年到巴黎师从哈莱和柏辽兹,1844年举行的钢琴首演曾得到肖邦的赞扬,被称为“键盘的未来之王”,“美国肖邦”。五年后,他红遍了整个欧洲。当他享誉欧洲后,即回美国,正如李斯特在欧洲首创钢琴独奏会,他开创了美国的钢琴独奏会先河。1869年12月18日卒于巴西。 戈特沙尔克的音乐风格感伤而纯真,他的音乐中活跃着曾在家乡新奥尔良听到的种植园的旋律和加勒比海的节奏,以华丽的技巧和充满民族风味的曲风广受赞赏,他的钢琴作品之所以风靡欧洲是由于他懂得运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的热带风格和美国法裔民族音乐的特色。欧洲人对于美国黑人的舞蹈节奏和他作品的名称深感好奇和惊讶。此外,当时民族主义音乐刚盛行。因此,戈特沙尔克的美国风味音乐能像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一样倍受欢迎。他的音乐风格经常会采用强大而又震颤性的艺术风格,又保持了非常个性化的个人品质,同时展示了对切分节奏非常技巧性的运用。简单又清晰的美妙旋律,频繁的变奏回归,高调的眩目运用,富丽的装饰性曲调,无不表现出他的非凡才气。戈特沙尔克的音乐具跨越国界的迷人魅力,充满了祖国的情怀和永恒的青春。

28
03:05

巴托克 《匈牙利农民歌曲--叙事曲》Sz.100 巴托克·贝拉·维克托·亚诺什(匈牙利文: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1881年3月25日-1945年9月26日)生於匈牙利的納吉聖米克洛斯(今羅馬尼亞境內),是二十世紀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钢琴家,民间音乐学家。 他一生创作的30多首钢琴作品几乎都与马尔加半岛的民谣有关,匈牙利民族音乐的语言就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他大部分的作品中。

29
06:08

克拉拉·舒曼:《音乐晚会D小调叙事曲》Op. 6- No. 4 克拉拉·舒曼,德国女钢琴家。生于莱比锡。五岁随父亲学钢琴,八岁就能开独奏音乐会,十九岁的女孩子就登上了维也纳的乐坛。 舒曼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是来自克拉拉。 女音乐家克拉拉·舒曼的《叙事曲》。“这个孩子仿佛懂得如何讲述一个由空气和痛苦编织的长故事”——舒曼这样描述12岁的克拉拉

30
04:36

盛宗亮 《七首中国小调 --田园叙事曲》

31
03:43

瓦格纳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第二幕:--紡紗合唱(仙妲的敘事曲)》Richard Wagner 華格納,德 1813-1883 曲調與旋律都非常優美,管弦樂部份也是百聽不厭

32
04:07

莫里斯·拉威尔《已逝皇后的叙事曲:波希米亚女王》

33
08:50

萨洛蒙·雅达松 《C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89。第三乐章:叙事曲--哀婉动人的的快板 萨洛蒙·雅达松(德语:Salomon Jadassohn,1831年8月13日-1901年2月1日) ,犹太血统的德国作曲家, 音乐教育家。早年进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他的作品数量很多,继承了门德尔松的风格,但目前很少演出。

34
16:53

弗兰克·马丁《叙事曲》 马丁(1890-1974),瑞士作曲家。曾在日内瓦师从劳贝尔,1921-1923年在罗马就读,曾任日内瓦音乐学院教师,日内瓦现代音乐艺术学校校长。其作品精美,马丁的音乐色彩多变,情感非常丰富,追求细微的色彩变化。乐器的协调配合和迷人的配器效果是马丁创作的一个基本特点。他善于将十二音体系和调性音乐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和声语言,被誉为最重要的瑞士作曲家。

35
11:25

莫里茨·莫什科夫斯基《G小调第一叙事曲》Op.16 莫里兹·莫什科夫斯基(Moritz Moszkowski)是波兰籍的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一八五四年八月二十三日生于波兰的弗罗茨瓦夫(德名布雷斯劳),一九二五年三月四日逝于法国巴黎。莫什科夫斯基生长在浪漫主义风格盛行的后期,因此他的练习曲中,运用了许多七和弦。

36
07:57

米约《钢琴和管弦乐队》 Op. 61 法国作曲家:米约(Darius Milhaud)1892年9月4日生于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1974年6月22日卒于日内瓦。 米约是位多产作曲家,其作品编号达441件,其中歌剧12部。他的创作有鲜明的个性,早期强调节奏、力度,常采用“街头音乐”的原始音调。后期喜用多调性手法,曲调纯朴(常常带有他的故乡普罗旺斯风格),管弦乐与合唱的效果鲜明。晚年的风格趋于稳定、温和,与法国古典主义音乐的联系十分明显。他特具古典气质,但又善于博采众长,大胆创新。与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者一样,以复合的思维方式,在调性、和声、节奏乃至体裁、风格等多方面领域进行创作实验。形式变异的多样化是米约音乐作品的显著特点,这在他的歌剧中得到充分体现。

37
13:05

《兰 花 花》 兰花花是位好姑娘, 青山绿水伴她渡过单纯的童年, 天然的环境养成她朴素的情感, 欣喜地与巧遇的命运游戏, 和谐的内心是自然赐与她的礼物, 从而有着快乐的天性, 同时也秉承了自然的不驯服、不能左右的性格; 纯洁的兰花花, 憧憬着爱情, 驱使她勇敢地走向陌生的天地, 可她怎么会知道, 现代标志的大厦, 藏着怎样难以置信的肮脏: 非人的文明, 践踏尊严的变态要求; 兰花花, 自然养育的花朵怎么肯就范那暴虐的环境, 面对强暴的力量, 倔强的她, 终于愤怒了, 用命拼死反抗, 舍身护卫天生的尊严。 胜负不论, 反抗还有希望。 于红梅的演奏风格真挚淳朴、细腻感人、充满激情,琴人合一。对乐曲的内涵有较完美的诠释和独到的艺术见解。

38
06:46

伊萨依《第3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叙事曲)》 伊萨伊 (Eugene Ysaye) 比利时小提琴家、作曲家。他的演奏,富于浪漫气息,风格清新,有火一般的活力,善于运用速度变化来表达乐曲的情致。

39
08:19
40
03:49

雪父的更多作品

评论

0/300
评论
最新评论34

心情愉悦

2017-06-13 17:17:39
·
·
更多

学习中

2017-03-18 13:05:07
·
·
更多

学习中

2017-03-18 13:05:06
·
·
更多

优美

2017-03-13 09:00:36
·
·
更多

[手势鼓掌][脚印]

2017-01-11 09:57:50
·
·
更多

[挤眼睛]

2016-06-14 13:26:06
·
·
更多

一个人的时候,用音乐拥抱整个世界

2016-03-23 23:45:50
·
·
更多

有感觉,闲暇时候慢慢听

2016-03-15 21:56:07
·
·
更多

******

2016-03-09 12:11:20
·
·
更多

凄绝优美…

2016-02-29 01:28:10
·
·
更多

不错~

2015-12-23 18:00:44
·
·
更多

好听

2015-12-17 22:37:38
·
·
更多

薛伟老师的这把琴,音质美得没话说

2015-12-17 10:25:56
·
·
更多

安静的和激情澎湃的音乐,美

2015-12-08 17:50:05
·
·
更多

轻缓,又有起伏。

2015-12-01 20:34:29
·
·
更多

非常好听 非常感谢

2015-11-30 09:59:18
·
·
更多

安静 适合写作

2015-11-29 22:47:36
·
·
更多

第一首震到了我的灵魂

2015-11-29 15:25:47
·
·
更多

liker liker --- par M.Yann

2015-11-29 06:44:05
·
·
更多

nice

2015-11-29 05:51:13
·
·
更多

古典浪漫精选

2015-11-28 22:58:29
·
·
更多

好听

2015-11-28 22:10:03
·
·
更多

冬夜,听着让人安详

2015-11-28 21:35:11
·
·
更多

安静的讲述一段段故事

2015-11-28 21:24:11
·
·
更多

凄美的感觉,诉说和无法形容情绪。

2015-11-28 19:59:33
·
·
更多

想静静

2015-11-28 15:02:12
·
·
更多

安静,有质感,适合读书,思考时听

2015-11-28 12:18:35
·
·
更多

沉浸的感觉,悠扬,悠远的时空

2015-11-28 11:51:06
·
·
更多

古典

2015-11-28 11:19:13
·
·
更多

古典

2015-11-28 11:19:12
·
·
更多

喜欢 喜欢

2015-09-30 08:33:00
·
·
更多

大提琴的午后

2015-09-13 17:09:28
·
·
更多

最抒情的叙事曲

2015-08-11 19:06:37
·
·
更多

古典音樂史上最抒情的叙事曲(Ballade)

2015-08-07 10:01:33
·
·
更多
更多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