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单介绍
世界上真的存在吸血鬼吗?这个真不太好回答,我只知道在愚昧的环境中,由于近亲繁殖,导致遗传疾病出现,有一种疾病就是对动物的鲜血有感,患者会产生强烈的饥渴幻觉,但这种人跟传说中的永生没有关系,比如歌单封面这个“吸血鬼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她完全就是一个虐待狂,性格残忍与精神疾病……因此,本歌单要讲述的Vampire主要是一个神话层面的概念,诞生于古老的欧洲民间,包括对于卟啉症(把一暴露在阳光下皮肤就会起水泡,本能规避阳光)的不了解也是诱发这种解释的原因之一,这几百年以来由于环境与饮食的巨大变化,人类的基因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突变,如果再引入所谓的“基因编辑”,那么未来人类还是不是“人类”就很难说了,因此在大多数国家虽然知道可以编辑,但一般不会有人去做,因为那是神的领域,被编辑的部分如何发展,会导致什么结果是完全不可控的 想来这已经是我的第四张关于哥特音乐的歌单,前面三张分别是《Gothic Style》(入门级的哥特式古典音乐,浪漫主义与巴赫);《老哥特的魅影以及影响》(重点介绍80年代哥特摇滚与一些相关实验音乐的影响);《朋克黑化成死摇 》(介绍哥特摇滚的一个独特的分支Deathrock与Rockabilly根源);现在这张侧重点主要在氛围音乐与欧洲吸血鬼文化。我为什么如此钟情于与哥特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不是唯物者,我是一个有神论者,另外一方面我了解自18世纪的英国一直到今天关于哥特小说的真正读者就是那些体验着苦难的底层,欧洲百姓,进而才有了各种不能说的敏感词……在前苏,无论是列宁格勒饭店,还是重工业部大楼等等都是“新哥特主义建筑”,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查,我们这里没有多少人关心哥特文化的土壤与产生社会ZY思想的联系 [img id=4863957]//img.xiami.net/images/collect_pic/12-17/1545030813_yAkc.jpg[/img] [img id=4863958]//img.xiami.net/images/collect_pic/12-17/1545030826_3qeG.jpeg[/img] 《吸血鬼》这幅油画,是蒙克在1893―1894年创作的。原名叫“爱与痛苦”虽然蒙克本人坚持他画的只是一个红发女子亲吻一个男子的脖子,但由于女子面目不详,发色犹如血迹,男子的姿态痛苦,因此人们觉得以“吸血鬼”命名更恰如其分 [img id=4863956]//img.xiami.net/images/collect_pic/12-17/1545029706_I11L.jpg[/img] 十字架并不能完全战胜吸血鬼,只有那些拥有强烈信仰的人握住十字架才能暂时抑制住吸血鬼的行动,但也仅仅是暂时 [img id=4863967]//img.xiami.net/images/collect_pic/12-17/1545038266_Kk21.png[/img] 著名的德古拉伯爵的扮演者Bela Lugosi,匈牙利人。葬礼上,已经成为死尸的“他”都穿着德古拉的黑色斗篷下葬 [img id=4863959]//img.xiami.net/images/collect_pic/12-17/1545030851_a818.jpg[/img] 20世纪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人物茂瑙的经典无声电影《Nosferatu - A Symphony of Horror》,1922年,诺斯费拉图也是最早在电影中出现的吸血鬼的形象,故事本身是德古拉伯爵的再现,当年由于《Dracula》已经名声在外,小说畅销,原作者史托克遗孀反对拍成电影。因此为了避免版权纠纷才被迫更名叫Nosferatu,后来大家熟悉的电影《惊情四百年》就是原封不动地根据这版再拍成好莱坞的样式,重新回归德古拉。与当时传统的默片拍摄手法不同,茂瑙的这版是在捷克当地拍摄完成的,有很多外景,演员入住的是真正的古堡 [img id=4863961]//img.xiami.net/images/collect_pic/12-17/1545030979_oPpe.jpg[/img] 在视觉艺术进入人类社会之前,吸血鬼在过去一直属于文学范畴,它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派的遗产,第一部名叫《Vampire》的小说是波利多里根据拜伦留下的残稿再续完成的,并署名“拜伦”,因此作为吸血鬼爱好者根本没有必要去和他人争论第一部关于吸血鬼的文学作品是拜伦写的,还是波利多里写的,因为没有意义,当时歌德称赞它的话就是:这是拜伦的最好作品!上图就是拜伦的画像 [img id=4863960]//img.xiami.net/images/collect_pic/12-17/1545030874_ZMoA.jpg[/img] 上面这位老奶奶是当代著名的吸血鬼小说大家安妮赖斯(Anne Rice),围绕着主角莱斯特吸血鬼题材的小说一直到安妮赖斯这里开始彻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编年史”就像哈利波特一样,这是一套系列丛书,在赖斯的吸血鬼世界里人类的命运,生与死的拷问包括对所有年代社会现象的反思与富有哲理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前所未的高度,《夜访吸血鬼》是她系列丛书的第一部,也是至今最畅销的一部,曾经被好莱坞搬上过电影,布拉德皮特,汤姆克鲁斯主演(下图是该电影的海报)。她的吸血鬼脚本文学性是最强的,绝对不同于什么“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那种披着吸血鬼外衣的“偶像剧”,为了创作这部旷世编年史,赖斯在成名之前做过多种工作,女招待、厨师、引座员等等,和金庸先生一样,虽然他们描写的都是“异世界”的故事,但实际上映射的都是现实,值得一读 [img id=4863968]//img.xiami.net/images/collect_pic/12-17/1545038432_gcom.png[/img]
更多关闭
特兰西瓦尼亚
创建日期:2018-12-14 15:20:38
更新日期:2019-10-05 13:59:44
播放次数:3572
全部播放
83
分享
手机试听
50首歌曲歌手专辑 时长
1
06:54

香港60年代就有翻唱披头士的乐团,70年代秉持前卫摇滚的衣钵,到了80年代,你若问黄家驹他们几个年轻人最想搞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前卫与哥特,在后来的妥协商业与关注现实,“落地”之前beyond实际上是一支“超现实主义”乐队,如此内省的音乐非早期你听不到。也只有这样的音乐你才能与浪漫主义文学联系在一起,神秘优雅的开篇,这,就是我最喜欢那个“真beyond”

2
04:03

与上面的纯音乐连在一起,实际上是一个作品。而且有唱。有心人可以思考一下歌词的含义。很有意思的作品

3
07:12

小调式的管风琴作品永远是最具哥特色彩的,巴赫

4
04:21

巴托克,20世纪匈牙利作曲家,民间音乐学者,《罗马尼亚舞曲》是他早年一个重要的作品,以多调性、无调性为“附丽”,突出当地民族音乐的原始意境,因此尽管属于巴洛克中期的样式,地位相当于贝多芬,但巴托克的作品中明显带有马扎尔族、吉普赛及斯拉夫族音乐特色(包括匈牙利民歌),1915年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尚属匈牙利领地,因此这个作品原名也叫《匈牙利的罗马尼亚舞曲》,要了解吸血鬼,首先要进入特兰西瓦尼亚,在特兰西瓦尼亚的布拉索夫市坐落着的布朗城堡,19世纪末爱尔兰作家斯托克(Bram Stoker)撰写了一部小说《德古拉》就是以此地为背景的,它也是英国自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以来,残存至今的最有影响力哥特小说

5
06:56

根据较为忠于原作的电影《惊情四百年》的描写:1462年,德古拉伯爵受命声讨土耳其。然而在他获胜之时,国内谣言四起,盛传他战败并死于敌手。他的爱妻听闻,悲痛欲绝之下投河。德古拉班师回朝却看到妻子的尸体,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受如此结局。上帝没有回答他,狂怒的伯爵用长矛刺穿十字架上的耶稣,顿时鲜血四流。他从此投向魔鬼,以鲜血作为食物,这就是《德古拉》这部小说的基本背景,“木桩钉吸血鬼”心脏这种实际上是源自中世纪该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酷刑,除了德古拉伯爵之外,关于欧洲吸血鬼文化的还有另外两个起源:其二源于圣经,说的是犹大在“Z后的晚餐”后出于后悔上吊,马太福音上传说上帝使他不死,永远孤独,用作惩罚他。所以,现在的吸血鬼,都须保持神秘。其三就是该隐的故事

6
06:04

人类的基因是上帝的密码,当人为改变的时候,比如说你为了不得癌,从基因层面就“保证了”这个被基因编辑过的孩子不会得癌,但问题是你这里改变的同时你无法保证在你未知的某个环节制造出新的畸变,现在可能什么都看不出来,但如果在这个孩子长到70岁的时候,他还是得了绝症,而且是一个人类至今未知的,新绝症。那么,你不就成了毁灭人类的魔鬼了吗?所以不要说什么科学不科学的,有脱靶可能的事不做,这是一个科学家最起码的良知与实证态度。就像有没有存在吸血鬼与吸血鬼作为一个文学形象的存在是两码事一样,Joy Division这首著名的黑色挽歌《永恒》让我想到的就是连时间都无法治愈的狂妄背后,人类最终极的悲哀与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7
03:16

接上,饱受癫痫之苦的主唱Ian Curtis最终选择了在自家的厨房上吊,时年23岁。他其实很爱他的妻子,人很善良,原本是当地残疾人救助中心的公职人员,也正因为如此,他看到了人间太多的苦难,那首著名的《She's Lost Control》据说灵感就来自于一名受过Ian帮助的残疾女孩,但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有了自己的情人,内心倍感痛苦,加上性格原因,Ian Curtis总是将所有过错归咎在自己身上,这首 《Ian Curtis Tribute》里貌似还有Ian Curtis的原声

8
03:05

关于吸血鬼的音乐已有百年的历史,单单一个摇滚乐来说也并不是有了goth-rock之后才哥特的,哥特主题早在摇滚乐诞生之初,Rockabilly时代就有,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像John Zacherle这种著名的恐怖片演员结合万圣节出唱片并不新鲜,很有商业头脑。摇滚乐在流行音乐中从来就不是一个单列出来的门类,譬如这张就着儿童音乐的可爱在里面,万圣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很多恐怖的东西这一天都被孩子们合理,合情地恶搞

9
08:37

法国管风琴演奏家吉优

10
04:08

首版是在专辑《Hail to the Thief》(向小偷致敬)里,该专辑主旨是讽刺2000年presidential election的,但这首由于直白的歌词,阴郁的旋律,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描写吸血鬼的作品。其实在我看来并不矛盾,一个不负责任,私心至上的统治者,把一个个年轻人送上站场,这和vampire又有什么两样呢,我个人对小布什一点都没有好感,虽然我知道自己并没有资格说这个话

11
16:22

John Zorn,前卫、即兴爵士代表人物,作品一直有着很深的地下艺术情节,热爱拼贴,神秘主义作品,长达16多分钟的精妙,有着早期无声电影时代配乐的神采

12
03:51

早在哥特摇滚诞生之前,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就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直后朋克乐队,后来逐渐过渡到完全的哥特风格,这张尤其个性,是女妖所有专辑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张,全篇弥漫着克里姆特绘画中那神秘、颓废、妖媚的恍惚气质,让人印象极深(克里姆特,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维也纳分离派的创始人,今天所谓扁平化设计,灵感就来自于他的装饰性与金属附丽)。吸血鬼最令人着迷的技能之一就是“读心术”,因此套用这个外壳,今天有些另类偶像剧中的帅哥,靓妹,诸如暮光之城这种剧有时就会借用吸血鬼,本质上还是俗套

13
03:31

Siouxsie and the Banshiees一首标准的吸血鬼歌曲,歌词中甚至都提到了上海(这句我一直不明白什么意思),不过这个作品的确让我想到了马徐维邦那一版《夜半歌声》,披着黑斗篷的宋丹萍是我小时候的梦魇,“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人道的烽火燃遍了整个的欧洲……”(洗星海作品)这歌我现在还会唱,德国表现主义,哥特电影

14
09:36

包豪斯在创作这个著名作品的时候,最古老的,扮演德古拉伯爵的匈牙利籍演员Bela Lugosi已经死了20年了,但其影响一直蔓延到20年后,这也是史上第一首标准意义上的哥特摇滚作品,对于70年代的人来说,这9分多钟简直前卫得不可思议,再版音质有所提高

15
03:52

在创世纪之初,人类可以与神对话,窥见宇宙的奥秘,但由于该隐发现上帝只喜欢弟弟亚伯献祭的羊羔,不喜欢他采摘的果子,因此产生了嫉妒,与亚伯发生争执,结果失手打死了自己的亲弟弟,从此人类有了对“死亡”的认知,这是拜伦在他的诗剧《该隐》里的故事,与浮士德经历世间的一切苦难,最后在梅菲斯特的无奈下升入了天堂不同,该隐的原罪产生于怀疑,他的独立思考,即向神的安排“发怒”,才导致了一切的灾难,因此吸血鬼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异教的倾向,“献祭”是为“公”,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为“私”的那个部分又产生了“恶”,然后就是死亡,这个极具象征性的表述实际上预告了后来工人运动根本无法解决的命题(后面省略很多敏感词)……Bauhaus的这个极富表现主义色彩的作品,让我想到的就是萨特的那句名言:生命是一场无用的激情

16
05:39

“Exquisite Corpse”有双重的意思,其一就是字面上令人极度迷恋的腐败枯萎的千年尸身(吸血鬼),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二是一个20世纪初超现实主义者安德列布勒东(André Breton,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创造的一个游戏,一个人先在纸上写字,然后折叠起来以隐藏一部分,传给下一个人继续加工,直到变得丰富,即“无意识书写”,法语:Le cadavre excquis boira le vin nouveau

17
03:30

圣维图斯之舞,这是一种流行于中世纪的癫痫,发病时四肢不由自主的抽搐,“舞蹈”,直至筋疲力尽而死……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随着莱茵河沿岸连年歉收,这种神秘的死亡愈演愈烈,加上政教合一的残酷剥削,斯特拉斯堡一带弥漫对农民起义的莫须有恐惧,因此“圣维图斯之舞”在文学上对于现世是有隐喻色彩的。词根圣维图斯(st.vitus)是一位西西里殉道者。公元303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利安把拒绝放弃基督教信仰的维图斯投入沸腾的铅和焦油,但他却毫发无损。其他威逼利诱也没能成功。因此早在公元5世纪的罗马就已经有了维图斯的圣祠。包括在捷克还有圣维图斯大教堂,是欧洲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现代医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当年这种大面积的“发疯”现象其实是由于食物中的麦角菌引起的

18
05:16

芬兰传奇的哥特摇滚乐队,他们与其他早期哥特摇滚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从第一张《Agony of the Undead Vampire》开始就只做与吸血鬼有关的主题音乐,没有其他拓展,这张《The Vampire's Kiss》是他们第二张,也是最成熟的一个作品,为他们确立了“Vampire Rock”的名声,核心成员Jyrki Witch、Anne Jyrke后来与Tilo Wolff合作组建了Lacrimosa(以泪洗面)的班底,Lacrimosa来过中国

19
03:15

最耳熟能详,第一时间就能马上想到吸血鬼的就是巴赫的这段管风琴

20
05:39

The Sisters of Mercy是一支非常伟大的哥特摇滚乐队,至少在我心中的位置绝不亚于Bauhaus,这首在窒息的海浪中呼唤圣母玛利亚拯救的歌曲是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另外两首Lucretia My Reflection和Floorshow,可惜在虾米都不能听。学生时代的我正是因为听了The Sisters of Mercy的作品萌发了我去了解欧洲历史与宗教的兴趣,进而找到了产生那些著名思想的根源,70多年前,当田汉等人把王尔德的诗剧《莎乐美》搬山舞台的时候,那时候的中国文化界就已经非常了解了,70年后的今天反而很多事情一无所知

21
04:20

当年的大片《惊情400年》中的经典歌曲。至今还记得最后当伯爵倒在自己心爱之人(转世后的米娜)的怀里时安然的微笑,与过去的德古拉不同,在这个版本中德古拉伯爵终于大彻大悟,重新回到了上帝主的怀抱,明白了永恒的真爱

22
00:00

有着原始重金属质感的Mercyful Fate,独特的阴阳唱腔。当年同名专辑中的主打曲目,最早的一版return of the vampire创作于1982年

23
07:15

虽然在Allmusic上这个作品,包括这张唱片的评分并不高,但我个人认为这是Rozz Williams最华丽的一张(基督之死1985年的一张EP,也是主唱个人的首张),“everything was so fresh,on the chest of the boy”这句带有吸血鬼的口吻。基督之死这支乐队可以说美式死摇哥特的奠基者,它本身是一个“家族”围绕这主脑前后的其他乐队,个人还包括,the sin and sacrifice of christian death,shadow project,mephisto walz,pompeii 99,gitane demone,the crystelles,rikk agnew,eva o等等

24
02:37

歌名:“血的盛宴”,“永恒沉睡”我学生时代我们都叫它“活死人”,最早我是在一个喜欢郑伊健的哥们家里发现的,他居然还买过这样的打口带,现在想起来真是蛮逗的。Anna Varney那惊世骇俗的装扮我至今认为比曼莲曼森要惊悚得多,也早得多。大量的古典乐器与宗教感是SA最独到的地方

25
02:05

60年代著名的民间歌者,社会进步人士,有一半印度血统,与当时醉生梦死的嬉皮士相反,她反对XI毒,也玩摇滚,她的乐队叫Quicksilver Messenger Service,当然Quicksilver Messenger Service远不及她早年的民谣作品有名气

26
04:57

《The Hunger》是当年大卫鲍伊主演的一部吸血鬼电影,这张原声带的配乐非常华丽。这段优美的三重奏(舒伯特作品)后来在电影《机械师》里也有用过

27
02:43

李斯特著名的曲目之一,李斯特与肖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文学倾向,李斯特是一个积极主张做标题音乐的人,深受雨果、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结构上也要比肖邦华丽,对于学钢琴的人来说练好李斯特绝对是可以拿出去装逼的,因为难度系数真不一般

28
02:30

关于蝙蝠与吸血鬼的联想,主要还是因为飞行能力与夜行性,再加上的确有吸血蝙蝠(学名:Desmodus)这种生物的存在,三者关联导致的。尤其1931年第一部《德古拉》上映时,德古拉伯爵那巨大的黑色斗篷与翅展长度超过2米的蝙蝠影子让人更加深了这种印象,反过来说在《德古拉》小说之前吸血鬼的形象只具有动物性,丑陋且无脑。并没有“人”的因素,因此《德古拉》的出现实际上是构建了今天我们对吸血鬼形象的基础认识,乃至于发展成绅士般的贵族气息,优雅,神秘,这些印象统统仰赖的是文学的魔力

29
03:40

昆丁的趣味,horror surf,非常的幽默感,我个人没感觉到有什么恐怖的,甚至还有一点家庭情景剧的滑稽感

30
06:05

和林正英一跳一跳的僵尸不同,一个人类要变成吸血鬼绝不是被吸血鬼袭击后就会变成吸血鬼,而是要在他弥留一刻再喝下吸血鬼的血,他才会变异。这个过程就叫“初拥”(the embrace),初拥之后给了你第二次生命的吸血鬼就成了你的师父,往后你所有的行为师父都要对你负责,你们基本上没有天敌,只害怕一样东西:阳光(当然,如今有些文艺作品里已经开始把一些高阶段的吸血鬼设计成不怕阳光了,后话)

31
07:16

生死一“吻”,“初拥”后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32
03:25

今天和吸血鬼的“初拥”故事最为接近一种疾病就是狂犬病,狂犬病虽然自己是被狗咬伤导致的,但如果他再去咬另一个人,对方也会得狂犬病,而狂犬病人害怕刺激性的气味,于是就有了“吸血鬼害怕大蒜”这个传言。至于害怕银器出自犹大变吸血鬼这个故事的引申,圣经中犹大是为了13枚银币才出卖了耶酥,加上教堂内银器居多,故由此联想。《悲惨世界》中的冉瓦让曾经就偷窃过银器,打算去换钱。引出神父对他的“规劝”,这事在冉瓦让的一生中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33
02:56

莫扎特的管风琴作品

34
04:38

吸血鬼在欧洲文化中是有差异性的,比如在俄罗斯吸血鬼就与巫术有关,在阿尔巴尼亚吸血鬼是具有狼人特征的生物,在罗马尼亚,更多地方则是普遍的“亡灵”(Strigoi)概念,地域不同,演变的轨迹是不一样的。有人笑《惊情四百年》里把德古拉伯爵一会搞成狼人,一会又是蝙蝠,说什么导演不懂云云,其实不懂的是他自己。这种不同意向实际上是综合了各地的吸血鬼文化,最早民间吸血鬼的外表呈臃肿,颜色呈红润(参考这张唱片的封面),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苍白优雅,故意搞成苍白色,以体现贵族身份只是后来维多利亚时代的遗风

35
06:17

四巨头之一,爽爆。情绪与节奏融合度高

36
00:45

我小时候看的动画片《怪鸭历险记》里的音乐,很好玩的后现代搞笑,会飞的城堡,总把大门撞坏的母鸡南妮,《德古拉》小说里所有人物都在里面被解构了一遍

37
02:53

新古典乐派的代表乐团,这张专辑在这个领域是神级的

38
04:02

在《旧约利未记》里,上帝告诫说:凡是以色列家中的人,或是寄居在他们中间的人,若吃什么血,我必向那吃血的人变脸,把他从民中剪除。因为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这血赐给你们,可以在坛上为你们的生命赎罪。因血里有生命,所以能赎罪。上帝告诫以色列人无论什么活物的血,你们都不可吃,因为一切活物的血就是它的生命。凡吃了血的,必被剪除。 只要是基督徒们必得遵循这些告诫。反之引申到吸血鬼,它们食血而生,那就是一定会要受到惩罚的邪灵。与其他名叫Vampire不同,这首也命名为Vampire的作品很奇特,这是一首雷鬼乐作品

39
04:15

在麦克拉伦那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The Great Rock'N'Roll Swindle》中,sex pistols那哥几个一开场就是在中世纪,被人扎成玩偶焚烧在火刑柱上,人们载歌载舞。在一片狂欢中一人举起了一把电吉他……这个带有超现实主义,甚至搞笑色彩的构思预告了朋克乐在现世眼中的异端性质,虽然性手枪最终只是一支短命的乐队,但主唱Johnny Rotten并没有像sid那样离开过舞台,在后朋克时代,Johnny Rotten依然用他独特的唱腔追逐着时代的风向

40
04:17

碎瓜少有的一首思考宗教的作品,大约在14世纪左右,基督教会是第一个公开承认了吸血鬼的存在的组织

41
04:10

济慈是18世纪和雪莱、拜伦齐名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Isabelle》是他生前发表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诗集中一篇叙事长诗(哥特小说),取材于14世纪意大利小说家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的故事,在诗歌中Isabelle爱上了一个叫罗伦左的穷小子,她的两个哥哥发现后秘密将罗伦左残忍杀害,Isabelle得知后找到了爱人的尸体,将其头颅砍下埋在花盆中,终日以泪水浇灌,后来这个秘密再次被两个凶恶的哥哥发现,抢走了她最后的精神支柱,最终被剥夺的Isabelle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与这个故事对应的是1959年由John Birch Society发起的(getUSoutoftheUN)运动(敏感词太多,后面不能写下去了)……在歌中Andrew Eldrich一遍又一遍地质问:“Which way the wind blows”有着特别的意义

42
07:19

威尼斯乐派先驱Tomaso Albinoni的作品,18世纪。巴赫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可惜留下的东西不多了,《G小调柔板》是他已知的最著名的一个作品,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个作品并非出自他手,之所以有争议,源自于二战中很多残稿遗失或损坏,比如这个作品是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图书馆的废墟中找到的,由于没有确切的作者署名,因此只是被传说是阿尔比诺尼的作品,一直到现在,古典音乐爱好者一般通说为阿尔比诺尼柔板

43
06:28

《Hammer - The Studio That Dripped Blood》英国80年代的一部吸血鬼电视剧,原声带,Christopher Lee,也就是指环王中的萨儒曼的扮演者,当年是英国家喻户晓的吸血鬼扮演者

44
02:14

流行朋克,自美剧《吸血鬼日记》流行以来,关于吸血鬼的主题早已经和偶像剧集合在了一起,丧中虐,外加颜值担当,当然这种片子也就前面几季还有点意思,后面就是蹭流量了

45
07:07

捷克是一个有黑童话渊源的地方,很多西方童话故事你只要追根溯源都能找到它原始的捷克民间寓言的版本,尤其是格林童话,在古典音乐中自擅长取材于捷克民间传说的音乐家就是19世纪的德沃夏克,这首小夜曲取自他自己的弦乐四重奏

46
07:34

在流行的吸血鬼的派别中一般分为三大类,密D,魔D和中立,其中最神秘,且并不放纵欲望的就是密D,当年在豆瓣,同名的小组就是我建的,写过一些小小说(奇幻类),如今也差不多变凉凉了。密D遵循六戒原则,六戒中的第一条就是避世,没有特殊原因,吸血鬼是不能暴露自己是吸血鬼的

47
07:01

奥地利暗潮“夏娃被流放的孩子”

48
03:37

奇幻仙乐,啥时候王菲也搞个吸血鬼的造型就灵了,我认为凭她那些“自拍照封面”就有这暗黑的气质

49
00:00

迷人的月光,属于黑夜的Vampir

50
02:36

在现代古典作曲家中Philip Glass的作品无疑是我个人认为最耐听的一个,这张《德古拉》我建议学钢琴的都可以过来听听,想想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是不是还可以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纯粹的玩法。要听就听一整张,我这里抛砖引玉,就像我以前做《美猴王》歌单所指出的,通过了解孙悟空外国人能够走进中华文化一样,通过了解Vampire我们也能走进欧洲文化

小悲的更多作品

评论

0/300
评论
最新评论5

特兰西瓦尼亚…

2019-04-08 21:21:42
·
1
·
更多

这得花多少时间整理[大张嘴][大张嘴][大张嘴] 带走了,谢谢[咖啡杯]

2019-03-03 21:16:11
·
·
更多

断断续续,几个月了

2019-03-04 13:16:30
·
0
·
更多

之前因为雪莱夫人《弗兰肯斯坦》的缘故,我一直以为僵尸是欧洲文化的产物,后来才知道,僵尸概念来自海地民间传说。词源则来自刚果语。弗兰肯斯坦的概念源头,可能更接近于欧洲文化的吸血鬼体系。嗯,大概是这样吧。

2019-03-02 22:52:40
·
8
·
更多

赞,献给那些看的懂的人!

2019-03-02 18:18:03
·
1
·
更多

谢谢,不求人人欣赏,但求知己留心[笑]

2019-03-02 22:15:02
·
0
·
更多

感谢小悲大大的介绍和推荐

2019-03-02 00:00:48
·
·
更多

好哦

2019-03-30 21:51:40
·
0
·
更多
更多评论
/